五行制化

  制,即制约、克制;化,即化生、变化生化。五行制化,指五行之间逆相生化,又逆相制约,生化中有制约,制约中有生化,二者相辅相成,从而维持其相对平衡和正常的协调关系。既相互资生,又相互制约,生中有克,克中有生,以维持事物间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。

  五行制化,源于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:“亢则害,承乃制,制则生化。”属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,是五行系统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调控机制。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:没有生,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;没有克,就不能维持事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。因此,必须生中有克,克中有生,相反相成,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,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。故明·张介宾《类经图翼·运气上》说:“盖造化之机,不可无生,亦不可无制。无生则发育无由,无制则亢而为害。”

  五行制化的规律:五行中一行亢盛时,必然随之有制约,以防止亢而为害;一行相对不及时,必然随之有相生,以维持生生不息。五行制化的次序:木生火,火生土,而木又克土;火生土,土生金,而火又克金;土生金,金生水,而土又克水;金生水,水生木,而金又克木;水生木,木生火,而水又克火;如此循环往复。

  五行学说中人体的每一脏都具有生我、我生和克我、我克的生理联系,即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,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,因而不会过亢;本脏之气太盛,则有他脏之气制约;本脏之气虚损,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。如脾(土)气虚,有心(火)生之,其亢,有肝(木)克之;肺(金)气不足,脾(土)可生之;肾(水)气过亢,脾(土)可克之。这种制化关系把五脏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,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。